Page 16 - 2021年国考考前30分
P. 16

第一章  考前速记



                                                                                           续表
                                                标志: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分-总
                                                用法: 观点句/ 对策句 (解决问题) 是重点, 通常在尾句
                             行文                 标志: 背景/ 援引—观点/ 对策—举例/ 反面论证/ 原因
                  主旨概括               分-总-分
                             脉络                 用法: 观点句/ 对策句 (解决问题) 是重点, 通常在中间
                                                标志: 并列关联词/ 句式、 标点符号 (逗号/ 分号) 等
                                       分-分
                                                用法: 全面概括或归纳共性
                                言外之意类           提出问题找对策; 把握观点引申义; 故事寓言寻启示
                  意图判断
                                言内之意类           主旨化的意图判断题: 匹配观点/ 对策句
                                新闻简讯类           精简压缩首句导语
                                 说明文类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范围
                  标题填入
                                 议论文类           把握文段论点或解决问题语句
                                散文游记类           体现概括性与趣味性

                                                抓观点引导词: 我认为、 我觉得、 依我看、 笔者认为、 ∗
                                 明确观点
                                                ∗认为/ 说等
                  态度观点           隐含观点           抓表达倾向: 褒贬词汇、 标点符号、 反面论证、 援引观点等
                                                客观陈述现象、 解释原因、 原理等, 无主观性评价, 选无
                                 没有观点
                                                观点选项

                           无中生有 主观臆断; 强拉关系; 概念混搭; 曲解文意
                                                过去时: 已、 已经、 曾经; 进行时: 正、 现在、 目前、 着;
                                     偷换时态
                                                将来时: 将、 要、 将要
                                                具体数字的偷换; 较多量和较少量的偷换; 较多量和较少
                                     偷换数量
                                                量与中间量的偷换
                  细节理解
                           偷换要素      偷换概念       偷换主体、 客体、 动作描述或状态
                                     偷换范围       易扩大: 所有、 都、 全部; 易缩小: 只有、 无、 唯一

                                                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的偷换;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混淆;
                                     偷换逻辑
                                                颠倒因果; 肯否矛盾
                                     偷换语气       不确定: 可能、 几乎、 也许; 确定: 绝对、 总是、 是
                                 代词指代           指代就近原则; 主题话题原则
                  词句理解           词语理解           定位原文, 结合语境, 瞻前顾后, 借助标志, 匹配选项
                                 语句理解           名言警句看背景, 划线语句看语境

                    2. 逻辑填空题量通常占据整个言语的 50%, 难度又是行测中烧脑之最。 掌握词语

               辨析方法, 准确把握语境中照应信息的提示作用, 将逻辑填空错题控制在 3 题以内的

                                                                                           1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