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11:27:34 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zj.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4年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0918】,如有疑问请点击【各分校联系方式】,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华图微信公众号(zhejianght),本文地址:http://zj.huatu.com/2024/0924/1934553.html;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古代织锦业发达,被称为四大名锦的是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
B.古代婚姻礼仪讲究“六礼”,其中“纳采”指的是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C.“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见于我国青铜器毛公鼎的铭文中
D.明清时期,被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
第二步,A项:四大名锦,即云锦、蜀锦、宋锦、壮锦。
云锦,产地南京,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是皇家御用品贡品,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蜀锦,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图案华美,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宋锦,产地苏州,始于宋末,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壮锦,又称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D项: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选择AD选项。
【拓展】B项:六礼,汉族传统的婚姻仪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B项错误。
C项:“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尊内的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一句最为出名。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宅兹中国”里的“中国”二字并非如今的意思,是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是一个方位的描述。C项错误。
7. 中国古代教育家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以下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的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
第二步,A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所处状态进行教学。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项正确。
B项:“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也。”出自宋·张载《语录抄》,意思是教育人最难,必须使其完全发挥才能,观察其长处,然后告诉他,这样才不至于误人子弟。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B项正确。
因此,选择AB选项。
8. 下列有关万隆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有:
A.此次会议上,中国首创“求同存异”的外交主张
B.万隆会议得到了美国与苏联的大力支持
C.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参与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D.万隆会议是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矛盾的行径,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为表明中国的立场,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这一项基本方针。A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
因此,选择ACD选项。
【拓展】B项: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所以并未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支持。
三、判断题
9. 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史上,梁启超根据教师的特点,首次系统地提出各级教师具体的道德要求。(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其他)知识。
第二步,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史上,康有为是第一次根据教师的特点,系统地提出各级教师具体的道德要求的人物。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清末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人物。他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教师的照顾关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德性学问,而且有慈母般的情怀。因此,他提出小学教师“当选任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者”。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思想还不成熟,自立性、持久性、自制力等还不强,常常出现有始无终、忽冷忽热、不守纪律等行为,更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中学之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10. “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反映了一代官吏郑板桥心系百姓的亲民情怀。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首题画诗,诗题是《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因此,本题正确。
(编辑:scy)
上一篇:2024年浙江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每日一练【0917】
下一篇:没有了